说到人才,我们脑海中的概念就是高智商,高学历,高薪水,但平凡而普通的我们总觉得人才距离我们很遥远,可事实上,你我皆可以是人才,也许我们已经是人才了。
什么是人才?我是这么定义的:人才,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,进行创造性劳动,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,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。
定义里面并没有说需要高学历,没有写要有高智商,真正关键的三个点其实是:创造性和高能力以及高素质。如果说人才的判断与选用在过去的时代还可能会被天赋,人脉,家庭背景这些先天性的因素所决定的话,那么相反的,其实现代社会,靠关系靠资源上位的“人才”已经是大大减少了。综合能力水平,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最重要因素。
在《觉醒时代》中,北大的蔡元培校长其中有这样一段讲话。每个人在求学的过程中,必有一定的宗旨,“须知宗旨、正大与否”必先知大学之性质,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,每一个求学的人,都抱着当官发财的思想,依次为捷径,因为一心想做官,一心想发财,所以,从不问教员之学问深浅,唯问教员官职的大小,官阶大的,就特别受欢迎,我想,大概是毕业时有人提携。在大学的三年或者四年当中,大部分当中,浪费了大多数时间,如果说,当今的现代教育教你如何升官发财,求学的路,必然就走偏了。文凭到手,既可以此活动与社会,光阴虚度,学问毫无。
那么从当前社会经验来看,人才分为专业型人才、复合型人才、创新型人才三大类,那么着三类才哪个更好呢,大学生怎么在社会上发展?
创新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,没有创新,中国经济的“三驾马车”将失去源动力。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,具有创造能力,能开创新局面,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。复合型人才指的是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,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的人才。比如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、保险、证券之中,那么,通晓金融、IT两大领域的金融业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,而这类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十分抢手。 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,其特点是多才多艺,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。而专业型人才若按专业来分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智能科学与技术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、智能电网信息工程、核技术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未来将非常稀缺。
展开全文
两个方向,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呢?
我想这取决于个人的职场定位,全能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分别对应的是管理路线和专业路线,管理线的人最好是全能型人才,走专业线的人一定要有擅长的专业的事。通俗一点用我们老百胜喜欢说的话来说,想当官,那就必须管理路线,当个全能型人才,不想当官,想平平淡淡拿工资吃饭,那就努力将自己发展为一个专业型人才。
而现在大部分的公司也为了这两类人的发展设计了职业路径,比如一般都规划有两条职业发展专业线,一条是管理线,类似现在大家普遍追求的某某总经理、负责人之类的,一条是专业线,类似技术总工、总工程师、会计师、专家等,两种职业发展路径适合各有追求的人,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,每一条路径都对应着各自的金字塔顶端,甚至专业线还会高于管理线,并非大家认为的当官就是最好的。
复合型人才的特点
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、能力复合、思维复合等多方面。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,知识融合,技术集成。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,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,变革自己的思维,成为一名“光明思维者”。
以一个最近面试时遇到的小事作为案例:
在和一位酷爱篮球的男生,聊内容策划方面的事,我问他:
篮球爱好者对互联网产品有哪些需求?
他说了资讯、直播等,这些都毫无争议。但后来他突然冒出一句:
有社交需求,会在网上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,加微信交流聊天。
我赶紧喊停,问他:
假设你刚搬家,不知道哪里能打球。这时你发现楼下的学校里有球场,每个周末都有人在这里打球。于是你在网上搜索这些球队的信息,通过加群认识了他们,开始约着一起打球。这个场景是合理的,需求是存在的吧?
他说,对。
所以了,你说的这个社交需求是不存在的。你刚刚是从篮球爱好者的视角,一下子跳到了运营从业者的位置,给出了一个看似专业,但其实根本不存在的需求。你自己本都可以很容易地判断,这是不对的。
他连连点头。
因此,我们与其纠结是做一个全能型人才,还是专注于一两方面做自己擅长的事,不如想想我们的兴趣点是什么,我们适合从事哪方面的工作,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,然后沿着这个定位一直努力下去,相信一定都能获取自己应有的回报。
那么,你找到了你自己的发展之路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